“流动的地球”科学课走进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解读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中国智慧-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2/04 18:43:26
来源:新华网

“流动的地球”科学课走进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解读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中国智慧

字体:

      虎是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的旗舰物种,是反映生态系统健康和完整的“晴雨表”。为什么称东北虎为“伞护物种”?为什么东北虎保护是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范本?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助力东北虎种群繁衍?有何保护举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主任冯利民就这些问题,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青少年们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从古至今,虎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瑞兽。在农业社会以及此前的成千上万年,当时地球上的植被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哪里有森林哪里就有老虎,是老虎在地球上分布的极盛时期。冯利民在分享中提出,近一个世纪前,由于种种原因,野生东北虎种群急速萎缩,我国东北地区曾经“众山皆有虎”的情景,因为栖息地被破坏,而使东北虎在野外面临生存危机。

      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东北地区仍然保存着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森林,这为老虎未来的种群恢复提供了良好基础。冯利民指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葛剑平组建了学校虎豹研究团队,在数万平方公里的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里开始了寻老虎之旅。他说,夏天的东北林区,酷暑难耐,蜱虫、蚊子一抓一大把;到了冬天,则要忍受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和凛冽的大风。如今,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在我国东北地区东北虎分布或扩散的栖息地和生态廊道,放置了3000多台红外相机,系统地建立起中国虎豹观测网络。“通过多年的科学调查,不仅了解到东北虎种群及其分布现状,还首次获得老虎在中国境内繁殖、扩散的关键生物学基础信息,为后续保护提供了翔实的科学支持。”冯利民表示,我国开始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生态系统水平恢复野生虎种群和栖息地,运用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保护老虎。

      中国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3年来,以东北虎豹为代表的全球濒危动物及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国生态文明观在国家公园体系建设中得以生动实践。

      活动现场,来自北京大学附属中学300余位青少年们,被中国野生东北虎的研究故事深深吸引,冯利民饶有兴致地为现场的孩子们展示了来自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主人”——野生东北虎和各种动物的视频影像。他介绍到,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研发的“天地空一体化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管理系统”,实现了野外东北虎豹视频的实时回传,这种全新的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模式,可更好助力国家公园建设。

      国家公园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我们对自然、人类和未来的深切期望。它们不仅是珍贵的自然遗产,也是我们对可持续未来的承诺。随着分享接近尾声,现场青少年们与专家进行热烈讨论,从如何追寻中国野生虎的足迹,到如何开展野生虎的监测和研究,冯利民对孩子们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回复。

      青少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生力量,如何更好的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仅需要搭建科学家与青少年交流的平台,更要给予青少年更多在自然实践中体验的机会。本次活动由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新华网共同策划,新华网科普事业部、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共同作为支持单位。

【纠错】 【责任编辑: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