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曼谷4月10日電 傍晚6點,在泰國華裔較多的那空沙旺府一個偏僻鄉(xiāng)村里,燈光四射,鑼鼓開場,中國潮劇《洛神》正在臨時搭建的舞臺上演。
今年54歲的許慶安飾演《洛神》中的曹操,作為泰國“青囊玉樓春”潮劇團的老戲骨,這位來自廣東潮州的老生演員,面對臺下寥寥無幾的觀眾,嘆了口氣說:“天壤之別了?!?/strong>
在泰國那空沙旺府,潮劇演員許慶安(右)在臺上演出。新華社記者王騰攝
回憶起20世紀90年代剛來泰國演出時的光景,許慶安說,那時潮劇團有100多人,演出時常有上千名觀眾,而現(xiàn)在潮劇團只剩30多人,觀眾有時比演員還少。
75歲的伊爾坤祖籍廣東,身著紅色旗袍的她是臺下屈指可數(shù)的觀眾之一。
和伊爾坤不同,9歲的泰國少年素帕空·尼絨讓聽不懂潮州方言,卻在臺下看得入迷,作為潮劇團的粉絲,他說:“臺上的演員很漂亮,像天使。”
在泰國那空沙旺府,潮劇演員在臺上演出。新華社記者王騰攝
80余年前,“青囊玉樓春”潮劇團漂洋過海,來到泰國。作為泰國潮劇團中的翹楚,劇團曾受邀為泰國王室演出,也曾赴中國海南獻藝。
許慶安說:“劇團名字中的‘青囊’是指演員的行囊?!?/strong>如今,一輛卡車就能裝滿劇團的全部家當,從曼谷的永久戲臺,到四處走穴的戲班,“青囊玉樓春”的變遷也折射出潮劇在泰國面臨的困境。
在泰國那空沙旺府,一名潮劇演員在表演噴火。新華社記者王騰攝
潮劇的觀眾多為年長的泰國華人,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古老戲劇藝術的受眾逐漸減少。泰國如今只剩約30個潮劇團。
“新冠疫情讓劇團雪上加霜,曾經(jīng)每年平均300場的演出,現(xiàn)在已不足百場,”泰國潮劇公會副主席、“青囊玉樓春”潮劇團團長吳桂德說,潮劇不僅是源自中國的古老戲曲劇種,也是連接千千萬萬泰國華人的精神紐帶,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會堅持將潮劇發(fā)揚光大。
在泰國那空沙旺府,一名潮劇演員在后臺化妝。新華社記者王騰攝
演員的流失,同樣制約著潮劇在泰國的發(fā)展。
對于66歲的第三代華裔陳素鸞來說,這是她登臺表演的最后一年。作為劇團最年長的演員,她8歲時因家境貧寒被父母送進劇團學藝。劇團給了她父母一筆錢,簽下8年合同。
陳素鸞至今仍戴著帶有父母照片的項鏈,她說,自己并不記恨父母,因為是他們給自己找到了熱愛的事業(yè)。
在泰國那空沙旺府,一名潮劇團樂師在演奏樂器。新華社記者王騰攝
在泰國綿延百年的潮劇,未來將沒入歷史的年輪,抑或煥發(fā)新的光彩,是留給這一代潮劇人的命題,而81歲的泰中戲劇藝術學會創(chuàng)始人莊美隆試圖給出他的答案。
成立40余年的泰中戲劇藝術學會,正努力推動潮劇本土化發(fā)展。“我們一方面嘗試將泰語融入潮劇表演,讓更多泰國觀眾易于接受,一方面計劃在曼谷建立中國戲曲學校,培養(yǎng)包括潮劇演員在內(nèi)的專業(yè)人才?!?/strong>莊美隆說,即使整個行業(yè)正在凋零,他也決心為后代保留這門藝術。
這是在泰國那空沙旺府拍攝的潮劇演員許慶安化妝前后對比(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王騰攝
午夜時分,舞臺上的燈光熄滅,許慶安脫下戲服,鉆進兩平方米的帳篷。幾天之后,他將跟隨劇團趕赴下一個演出地點,在這座流動舞臺上,繼續(xù)他的“戲劇人生”。(記者:王騰、宋宇;剪輯:宋宇、王騰;編輯:劉浩、謝琳、金正、唐志強)
新華社國際部制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臺出品
?
?